
(“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哈军工传》上卷封面,该书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
不久前揭晓的第十届“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深圳
作家滕叙兖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哈军工传》一书获得了“入选作品奖”。全书170万字,厚达1400多页,堪称巨著,而作者竟是以往从未写过文学书籍的科技人员。这位哈军工校友,在临近退休的年龄,毅然辞职,耗时5年查阅解密档案,走访了全国各地400多位知情人,历经曲折,终于写出了这部作品。
曾让一代人神往的学府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哈军工”这个名字有点陌生,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却是响当当的大学。提起当年被“哈军工”录取时的经历,滕叙兖至今仍是一脸兴奋。
滕叙兖是辽宁大连
人,1963年考入哈军工电子工程系海军雷达专业,成为第十一期学员。滕叙兖说,当时哈军工实行内部招生,从全国学生中选拔尖子,要考入哈军工首先要达到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再由哈军工优先看档招生。也许正是这个缘故,当时哈军工有“军中清华”之称。
“在当年学生的心目中,最向往的高校就是哈军工了。”滕叙兖解释说有三个原因,一是传奇英雄陈赓大将为首任院长兼政委;二是直接参军,一入学就成为光荣的革命军人;三是所学专业是国内最尖端的,有些专业甚至是哈军工独有的,比如专门教授导弹技术的导弹工程系,专门教授核武器的原子工程系。当时哈军工是我军惟一涵盖陆海空各大军种和兵种的多学科综合性军事科技大学。滕叙兖说,毛泽东主席亲自为哈军工撰写《训词》,为校报题写报头“工学”,哈军工的第一期教学计划由毛泽东主席亲自修改。
上世纪60年代末,由于与前苏联发生了边境冲突,加上国内复杂的政治因素,哈军工被拆分搬迁,后来分别发展成6所大学,即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
工程大学、南京
理工大学、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解放军防化工程指挥学院——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军工六校”。
滕叙兖说:“中国所有的重点军事院校,追溯其历史,或多或少都与哈军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几十年来,哈军工一直笼罩着神秘的面纱。《哈军工传》用文学为载体,第一次揭开了这层面纱。”
放弃工作为母校立传
之所以会写出《哈军工传》这样一部书,滕叙兖说,是哈军工与深圳有缘。从哈军工毕业后,滕叙兖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89年春由中科院派到深圳创办科技公司。
1998年,深圳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八集电视剧《魂系哈军工》,这是国内首次把哈军工搬上荧屏。电视剧播放后,哈军工深圳校友会与电视台联合把它制成光碟,滕叙兖代表校友会参与此事。那一年恰好是哈军工建校45周年,两千多校友聚会北京
。滕叙兖把电视剧光碟带到北京的校友聚会上,他说:“当时大家看了电视剧,既高兴又不高兴,因为电视剧有遗憾,有些史实写拧了。”
就在那次聚会上,滕叙兖暗下决心,他要做哈军工历史的记录者,为哈军工树碑立传。
1999年,滕叙兖在一家公司任总工办主任,工作繁忙,甚至星期六常常要加班。到1999年底,他的写书计划进度缓慢,只采访了深圳和香港
的校友20多人。按照他的预想,要在2003年哈军工50周年校庆的时候把书拿出来,照这个进度,恐怕是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熬夜“爬格子”令滕叙兖疲惫不堪,爱人心疼地责怪说:“又想上班,又想写书,你不想活了?”2000年元旦刚过,滕叙兖毅然辞掉工作,回家潜心写作。
两年坚持感动林彪女儿
滕叙兖下决心写书,面临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采访。哈工大校友,分布在全国各地,为了走访校友连带查资料,他三上哈尔滨,北京跑了十几次,长沙
、沈阳
、西安
、石家庄
、南京、无锡、上海
等地也没有少跑。
工作辞了,没有了稳定的收入,在花钱上他精打细算,甚至连手机都停用了。最让他难忘的一次是2001年3月从广州
东站坐火车去上海,弯腰提东西时用力过猛,致使腰部小关节错位,他当时痛得汗流满面,一步也走不了。可想到已经和上海的采访对象约好了,他还是决定要走。幸好几个好心的年轻人把他抬上了火车。躺在卧铺上,哪怕稍微一动,都会感到一阵剧痛。他给在上海的哥哥打了电话,70岁的老哥哥带着儿子到车厢上把他背下了车,直接把他送进了医院。说到这里,他感慨说:“这本书简直是玩命换来的。”
相对于吃苦受累,说服一些校友接受采访则是另一种艰辛。说哈军工神秘,有一个很直接的原因,就是这所学校的学生中有一大批高级干部的子女或亲属。要写哈军工的历史,无法绕过这些人,比如第九期学员、林彪长女林晓霖。
为了采访林晓霖,滕叙兖费了两年时间。开始的时候,他多次托校友捎话,但是林晓霖始终不肯接受采访。直到有一天,刘豹告诉正在上海采访的滕叙兖:“这次林晓霖要来上海,就住在我家里,你来吧。”刘豹是刘伯坚烈士之子、全国妇联原主席蔡畅的养子,也是哈军工九期学员,与林晓霖私交甚笃。
那天,林晓霖一见面就说:“我听说你把工作都辞了,现在还有这样的傻子吗?”结果,她一开口就讲了4个小时,也哭了4个小时,那天采访的内容写进了《哈军工传》的第73章。滕叙兖说,这是林晓霖第一次向外界说起自己的身世,说起林彪和叶群。
为了确认有关事实,滕叙兖多次到长沙的国防科技大学,学校得知他为哈军工修史,同意他查阅自1952年始到现在的历史资料。每天,堆满资料的小推车,走马灯似地推到他眼前,他一头扎进去,连续30多天天天从早看到晚。在几年的时间里,国家图书馆、“军工六校”的档案馆等处,常可看到他研读资料的身影。
“写作班子”只有一个人
《哈军工传》中有许多首次披露的史料,比如毛远新的昨天和今天、林彪如何对待亲生女儿林晓霖、27名高干子弟贴出反江青大字报等,正是由于涉及诸多敏感话题,滕叙兖写作的态度也非常慎重。书写完后,用近一年半的时间,顺利地通过了从湖南科技出版社,到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国家新闻出版署等单位的审查,2003年2月,该书由解放军总政治部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作最后的审读。
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史部的5位专家望着厚厚一摞的书稿,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一个非专业人员独自完成的,连声发问:“你有秘书吗?你的写作班子有多少人?有多少经费?真的是你一个人完成的吗?”
滕叙兖淡然笑道,这部书确实是他一个人独自创作的。以一个自由撰稿人的身份,滕叙兖硬是凭着一股锲而不舍的韧劲,用5年时间完成了这部大书。
专家给予滕叙兖的书稿很高评价。就在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时年86岁的刘居英将军给军事科学院捎来了一封信,询问他提出修改的部分滕叙兖是否照办了。刘居英是哈军工的第二任院长,在写书的过程中,滕叙兖多次来到老院长家中陪他聊天,老院长也把许多从不愿向外透露的往事告诉了滕叙兖。
滕叙兖告诉记者,书写好后他拿给老院长审读,根据老院长的意见作了修改和调整,但是并没有完全把有些内容删除,因为他觉得有些内容是必须写进哈军工的历史里。他说:“一个人写书,要有自己的思想,要对历史负责,如果不写出历史的真实,那它还有什么价值?”他说,在书写成前后,还遭到了个别曾经有过一段不光彩历史的校友恐吓和阻挠,但滕叙兖都没有放弃。
可是,这一次如果得不到老院长的首肯,这书也注定出不了,5年的心血岂不是白费?得到消息后,滕叙兖迅速赶到北京,耐心向老院长解释,终于得到他的理解。
2003年7月,《哈军工传》一书终于正式问世了。为了出书滕叙兖累掉了10多斤,当他拿到样书后,终于长吁了一口气,他在心里说:“我的‘孩子’终于降生了!”
□相关链接
哈军工与《哈军工传》
哈军工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简称,它最早的名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成立于1953年,是当时我国最高国防科技学府,被誉为“军中的清华大学”,陈赓大将是首位院长兼政委。哈军工办学17年,培养了13期共计约1.8万名高级国防科技人才。
《哈军工传》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该书全景式地展示了一代名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所走过的艰辛曲折、光荣辉煌的道路,描述了“哈军工”人在陈赓大将的领导下艰苦创业的历程。全书共103章(“哈军工”的第一个番号即是“103部队”),总计170万字。
《哈军工传》写出了哈军工广大教师和莘莘学子为了国防科技现代化所做出的艰苦努力和卓越贡献。他们为军事装备现代化、为“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抛洒了汗水,贡献了青春,也令中国的计算机事业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相关阅读:《哈军工传》的价值
[稿源:晶报]
[作者:庄向阳]
[编辑:董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