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十多年前,在“天下第一名刹”的嵩山少林寺看中国功夫,那棍棒拳脚,那气势神韵,真的叫人痛快淋漓。如今又来少林寺,还想看看那功夫。武警河南总队郑州市支队政委冯元喜闻讯在嵩山少林寺附近的登封市中队等我,执意要亲自陪我前往。

看中国功夫表演,官兵们兴奋不已。 |

真的交手,谁输谁赢有点难说。 |

在站桩上要来几动,还真要点功夫。 |

把战斗精神培育好,才是武警官兵学少林的真正目的。 |
来到中队,让我大开眼界。官兵们不仅对少林寺了如指掌,而且有的还研究禅宗颇有心得,特别是他们还谈到中队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主动吸纳和借鉴少林武术文化的积极因素,激励官兵练兵习武热情,锻造维护社会稳定的“拳头”和“尖刀”,这一下子吊起了我的胃口。
“能不能讲具体些?”我掏出笔记本。指导员说,中队与少林寺以及塔沟武术学校等10多所武术学校都是近邻,这是我们的优势,每年我们都请来少林寺武僧和武术学校教练为官兵传授少林武术。把少林拳法与部队擒敌技术结合起来,把少林棍与中队应急棍结合起来,官兵们练得可带劲哩。
“有没有武林高手?”我迫不及待。
不知是谁说了,薛浩、付裕就会头开钢板、开砖、断棍等“绝活”。
看来真是“近朱者赤”。在后来的采访中,我们得知,每年新兵下队后,中队除了进行部队光荣传统教育外,还有一个例行的活动,就是组织新战士参观少林寺,在满足大家对少林武术好奇的同时,着重引导大家从少林武术中汲取营养,增强苦练本领的信心。战士刘晓磊,曾一度有厌训情绪。中队干部专门陪他到少林寺,在立雪亭前给他讲祖慧和尚雪地断臂求法的典故,在千佛殿上给他讲少林弟子练功留下的48个“站桩坑”的故事,配合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小刘深受触动,他给中队支部和家里各写了一封信,袒露了心声,表示要好好练武。很快,他就成了中队训练场上的一员“猛虎”,中队所有科目考核,他都名列前茅,战友们戏称他是训练场上的“野人”。
传统武术与部队训练的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练兵的兴趣和热情。中队每天“五个100”(100个俯卧撑,100个仰卧起坐,100个负重深蹲,100个马步冲拳,100个原地起跳)没有一个人打折扣,日常训练没有一个人低标准,官兵们的军事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先后有20人次代表支队参加总队特战排会操和尖子比武,均取得优异成绩。
看我们聊得起劲,冯政委笑了:“找个时间再聊,先去少林寺。”
车行一路,满眼打杀。少林寺今非昔比了。一个又一个生龙活虎的画面扯起我思绪绵绵。“那不是咱武警的兵么?”我一惊。“是中队的。”指导员柔柔地答。下车!我的兴奋传染了大家。我们打开相机,拍武警与武僧。官兵看少林弟子的表演,是那样的投入和认真;战士练站桩,是那样的神勇和可爱;兵和僧的对打,又是那样的幽默和紧张。我们奔跑着,喊叫着,不停地按动快门,一直到太阳西下。我们深深地被陶醉了!
“表演看不成了”冯政委惋惜地说:“明天再来吧”。我笑了笑:“不用了。”说这话时,我的脑子里又浮现出许许多多故事和精彩画面,而这一切,不就是新的少林、新的中国功夫吗? (解放军画报/吴 蒙 吴晓霞 骆 飞摄影并撰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