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走过了80年的光辉历程。80年来,为什么它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战胜国内外的强大敌人,成为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坚强柱石?就是因为它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并不断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进一步推进我军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全面建设和军事斗争各项准备,就是对建军80周年的最好纪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和拥有革命军队的基本原理,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道路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使我们党痛切地认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组织革命军队和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接着党又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黄麻起义、广州起义等武装斗争。从此,党和人民建立并拥有了自己的军队,革命的烈火重新在中国大地上燃烧。
湘赣边秋收起义同八一南昌起义一样,最初都是试图夺取中心城市而没有成功。毛泽东善于总结经验,从起义的挫折中很快认识到,武装夺取政权虽然是马列主义的一般原理,但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中国工业不发达,工人阶级人数较少,城市里敌人力量集中,而在广阔的农村,工人阶级却有自己强大的同盟军——农民,而且敌人统治的力量比较薄弱,因此中国革命不应当走俄国那样的城市中心道路,而应当走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他毅然改变原定的攻打长沙的计划,率部向反动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进军,在井冈山地区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各地建立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和红色政权树立了榜样。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它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起点,从此中国革命战争走上正确的道路;第二,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立从事理论创造活动的标志,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已开始形成;第三,它作为毛泽东创造性运用马列主义的光辉范例,为后来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精兵之路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启迪。
二、从中国的国情和各个时期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提出一系列克敌制胜、灵活机动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坚持和发展
毛泽东和我军其他领导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借鉴列宁、斯大林领导人民战争的经验,带领全体军民创造了别具特色、丰富多彩的人民战争的新形式和新经验。他们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有动员群众、依靠群众才能进行革命战争;提出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指导思想;强调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依托,实行主力兵团、地方兵团和民兵游击队相结合,武装斗争和其他各条战线的非武装斗争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敌人;制定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一系列灵活机动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指出要随着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和战争发展的进程,正确地实行军事战略的转变等等。这些理论,形成了一整套建立在人民战争基础上的战略战术,创造性地解决了如何以劣势装备的人民军队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的问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人民战争思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多次指出,我赞成毛主席制定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只是历史条件不同,人民战争的手段、打法和表现形式也将会有不同。江泽民强调,人民战争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我们的真正力量所在,但要根据新形势新条件,研究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形式、新战法,发展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胡锦涛同志强调,人是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使用者和作战方法的创造者,其综合素质和主观能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具有决定性影响。有13亿人民的团结一致,有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我们不畏惧任何强敌干预,完全有能力应对军事上的各种挑战。
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创立、坚持和发展军队一整套政治工作制度,确保人民军队永远忠于党和人民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军队的重要论断,指明了这个军队的人民军队的性质。列宁、斯大林领导创建了这样一支军队,初步制定了一套党领导军队、在军队中开展政治工作的制度。毛泽东和我军领导人依据这些原理并借鉴这些经验,始终把人民军队的建设置于武装斗争的首要位置。他们规定了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是我军的唯一宗旨;规定了党绝对领导军队的根本制度,以及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的根本原则;提出了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制定了支部建在连上,在团以上部队设立政治委员、政治机关的制度;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三大原则;总结出了一整套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方针、方法和制度。这些理论,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军队建设理论。
新的历史时期,军队建设的大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既给军队建设增添新的活力,又给军队建设带来新的考验。针对新情况、新问题,邓小平明确指出,军队要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性质。这个性质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这就从军队同党、国家和人民的联系上,进一步揭示出人民军队性质的科学含义。他还强调,要继承和发扬老红军的优良传统与作风,保持我军的政治本色,这样我们这个军队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江泽民多次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他指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要靠制度来保证,制度建设是最根本的;军队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军队的中心任务来展开,围绕提高军队战斗力来进行;思想政治建设是军队革命化建设的核心,必须始终把它摆在军队各项建设的首位。胡锦涛同志担任党的总书记和军委主席后一再强调,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军,保证军队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政治素质是头等重要的,要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战略意识,善于从政治高度观察和处理军事问题;要紧紧围绕“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开展思想教育,加强军队全面建设,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在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上。胡锦涛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是对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军队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新形势下加强我军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正确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者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加快实现包括国防现代化在内的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
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战争与经济、政治关系的一般原理,指出战争考验每个民族的社会制度。列宁、斯大林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强调要“创造一切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必要前提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国防力量”。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和我军其他领导人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些思想,并根据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教训,提出了加强国防,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武装力量的指导方针;作出了独立自主,发展现代化国防科学技术(包括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战略武器装备和现代化尖端科学技术)的重大决策,并且反复强调,要把捍卫我国独立地位放到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在任何时候我国的独立和安全都不能受制于人。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著名讲话中,还明确提出:“你对原子弹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要“多搞经济建设”,“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
1978年,我们党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接着又作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转到和平时期建设轨道上来的重大决策。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集中起来讲就是经济建设。”一定要抓住当前和平时期这个良机,硬着头皮先把经济搞上去。军队要自觉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并积极搞好军队自身的改革和建设。“四个现代化,其中就有一个国防现代化”,它本身就涉及整个国家建设大局、安全大局。国防建设同经济建设必须协调发展。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改善武器装备,加速实现国防现代化。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两极格局终结和冷战结束,世界处于新的深刻变动之中。在这一背景下,江泽民提出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要两头兼顾、协调发展;要逐步加大国防投入,及时地把一部分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实力的思想;国防建设要讲效益,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路子。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把统筹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提到了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要求的高度,强调军队各项建设都要从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利益全局出发。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既是强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要依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把国防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统筹国防资源与经济资源,注重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的兼容发展,进一步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建设一支同我国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军事力量,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统一。这些重要论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确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关系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为改革开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
开创中国特色精兵之路,中心是解决军队现代化问题,即解决军队现代化水平与现代战争的需要还不完全适应的问题,以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加强军队质量建设,全面提高军队战斗力;要把教育训练摆在战略地位,解决和平时期军队战斗力提高的问题;要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和人才对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作用。关于军队建设,他具体阐明了“精兵”、“利器”、“合成”、“高效”四个原则。他反复强调,军队改革不能照搬外军的做法,要把改革同军队的稳定和发展统一起来,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军建设打开了崭新局面,顺利踏上了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以武器装备和技术的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在世界主要国家加速发展。为了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江泽民提出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和军情出发,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走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道路,通过深化改革,实现军队建设的整体转型,建设一支能够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他强调,加强军队质量建设,关键在于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大力提高广大官兵的科技素质,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战斗力。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我军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我军现代化建设步伐矫健,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国际战略格局和我国安全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胡锦涛同志提出,我军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三个提供、一个发挥”历史使命的提出,大大激发了全军官兵的使命感、责任感,有力地推动了我军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全面建设和军事斗争各项准备。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决听从中央军委和胡锦涛主席的指挥,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做好军事斗争各项准备,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改革开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 (求是杂志/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卢冀宁)